思考无限本人 发表于 2024-5-31 07:15

思考无限本人 发表于 2024-5-7 09:15
中医养生:说几点看中医的错误观念。
1,拿着一个处方的药随时服用。� ...

转发毕凯医生

中医养生:
痛风患者由于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机体存在阴阳失调,脏腑功能紊乱,从而导致体质偏颇。痰湿体质,湿热体质,血瘀体质为痛风的高发体质,以痰湿体质最为多见,余者次之。诸多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也印证了这一观点。其余几种体质也可发生痛风,但所占比例较少。痰湿体质是8种偏颇体质中的一种,因体内津液运化失司,痰湿凝聚而形成,主要特征为黏滞重浊。究其根本,则为脾胃功能失常,对水液以及水谷精微的运化能力减弱,进而津液输布异常,停积于体内,水饮痰湿渐生。长此以往,痰湿凝聚,阻遏气机,困阻清阳,则脾湿更甚,周而复始,终成痰湿之体。因其水液代谢障碍,机体产生的尿酸无法正常排出,沉积在肢体关节处,形成痛风,表现为水液泛溢四肢,骨节肿胀、胸脘痞闷、足肿面浮等。“肥人肢节痛,多是风湿痰饮流注。”此外,痰湿体质人群多嗜食肥甘厚味,如动物内脏、鱼、烧烤等,这些食物大多含有嘌呤成分,为外源性尿酸的重要来源,在一定程度上可促使痛风的发生。与此同时,过食肥甘厚腻又可加剧体内痰湿的堆积,使得痰湿体质偏颇更甚。湿热体质是以湿热内蕴为主要表现的一种体质状态。由于先天禀赋及后天饮酒过多、嗜食辛辣食物等因素,导致机体湿热蕴结而形成。《万病回春·卷五·痛风》中提到“一切痛风,肢节痛者,痛属火,肿属湿”。湿热结聚于体内,灼伤脉络,气血运行不畅,阻滞经络,而易发痛风。

思考无限本人 发表于 2024-5-31 07:21

本帖最后由 思考无限本人 于 2024-5-31 07:33 编辑

思考无限本人 发表于 2024-5-31 07:15
转发毕凯医生

中医养生:

中医养生:脾胃是我们身体的中枢,负责消化吸收食物,转化为气血和精气。脾胃好,就能资生万物,就能保持身体的平衡和健康。脾胃不好,就会影响到其他的器官和功能,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是一些爱咳嗽的人,所以,我们要重视脾胃的调理,要多吃一些温补的食物和药物,来增强脾胃的功能。
中医认为,脾属土,主运化水谷,统血脉,主肌肉。
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与胃相表里,共同完成消化吸收的任务。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也是后天之本。脾胃虚弱,就会导致气血不足,后天不固。
脾胃虚弱的原因有很多,比如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劳累过度、外感邪气等。脾胃虚弱的表现有很多,比如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大便溏泻、倦怠乏力、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虚弱等。
中医治疗脾胃虚弱的原则是补益脾胃,健运化水谷。常用的方法有药物治疗、食疗、针灸、按摩等。但用药物时要注意辩证脾气虚和脾阴虚,用药不同。

中医养生
民国第一夫人最爱的“美龄粥”,每天一碗,喝出好气色,简单易做!
琴棋书画样样精通,集美貌、权利、财富、荣誉于一身的民国第一夫人宋美龄,聪慧而又妩媚,乱世中敏锐、稳重而又坚强!而较高的文化素养却让她不仅在政界如鱼得水,就连在日常生活中,对自己的身材和饮食都是足够的精致和极高的要求。自古美食与名人不分家,宋美龄爱吃巧克力、爱啃鸡骨头、爱吃精致的点心,可是在美食面前,她却控制得当,吃得不多不少,始终保持着苗条的身材。而活到106岁高龄的宋美龄,自然与平日里注重养生有关,就如那一碗家喻户晓的“美龄粥”。
据说当时宋美龄因为没有食欲,茶饭不思,家厨便用豆浆与糯米、大米同煮,再加入蒸熟的山药,熬出来的粥雪白浓稠,自然香甜,浓郁的豆香味夹着米香味,又有山药的清香,不仅口感醇厚,营养也是十分的丰富,健脾养胃、美容养颜,宋美龄喝了也是胃口大开。从此美龄粥便流传开来,直到今日在南京的大排档,依然能看到排着队都得尝一碗的美龄粥!如果说宋美龄长寿的秘诀跟这碗粥有关或许太夸张了,但是如果学会做这道粥,相信爱美的你会受益的!
美龄粥用料食材很简单,做法也简单,唯一需要的是耐心,小火慢熬才能熬出这锅粥的精髓。今天就跟大家分享这道女人必须收藏的养颜美龄粥,学会了自己在家做,一天一碗喝出好气色!
美龄粥食材:蒸熟鲜怀山药泥,鲜豆浆,鲜百合,粳米,糯米共同煮粥,冰糖
有人问吃什么养脾胃?之前发过的,美龄粥啊,既能健脾养胃,又能美容颜养,一举两得

思考无限本人 发表于 2024-5-31 07:24

思考无限本人 发表于 2024-5-31 07:21
中医养生:脾胃是我们身体的中枢,负责消化吸收食物,转化为气血和精� ...

中医养生:元代医学家李东垣说:“历观诸篇而参考之,则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这段话的基本意思是:脾胃健旺则元气充沛,脾气损伤则元气不足,并由此产生各种疾病。而脾胃损伤与饮食不节又有密切关系。一个人患病后,往往导致脾胃虚弱,如再给服以大剂量的药物(特别是一些不合病人口味的或攻伐、滋腻碍胃的药物),就很容易损伤脾胃,影响消化道的正常功能,使机体不能得到足够的养分,各项功能难以得到恢复,这就必然影响疾病的好转和痊愈。
关于这方面,《蒲辅周医案》中也讲得很明确,如:“但因胃气衰,难任重剂,乃小其制。”“必须注意到胃气的盛衰,如胃气不任重剂,则当小剂量,否则也是不能收到效果的。”“隔日一剂,此缓治也,因病属脾胃失调消化力弱,若药量过大、过急,则难胜其任,更说明古方治病,或用末药,每煎数钱有其道理。”这些论述告诉我们,投药时必须考虑病人胃气的盛衰,如病人脾胃虚弱,投药量应适当少些,以免损伤脾胃,影响疗效。

思考无限本人 发表于 2024-5-31 07:26

思考无限本人 发表于 2024-5-31 07:24
中医养生:元代医学家李东垣说:“历观诸篇而参考之,则元气之充足,� ...

中医养生:“气”太足伤肝,这里的气指的是我们的怒气。《黄帝内经》中提到:“夫百病之所始生者,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起居”。
意思就是人生病,跟气候变化、喜怒哀乐、饮食起居有莫大的关系。我们的祖先们在数千年前就总结出:发脾气会引起生病。
从中医上讲,怒伤肝,生气会造成肝火,而反过来肝伤了也会更容易发怒,两者会互为因果而形成恶性循环。一个经常脾气暴躁的人,必定火气大,而且肝火旺盛。肝不好便会引起一系列疾病。
另外忧伤脾。当人把情绪和怒气压在心里,长期郁结忧虑时,就会伤到脾。
一个人长期忧思过度,很容易患大病,比如肿瘤、癌症等,从西医而言,脾脏犹如一台"过滤器",当血液中出现病菌、抗原、异物、原虫时,脾脏中的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就会将其吃掉。
《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从中医而言,脾主运化,一方面运化精微,从饮食中吸收营养物质,使其输布于五脏六腑各器官组织。另一方面,是运化水湿,配合肺、肾、三焦、膀胱等脏腑,维持水液代谢的平衡。
可想而知,如果脾不好,人的湿气堆积在体内,堵塞经络,气血不畅,人的五脏六腑都会受到损害,继而引发肿瘤、癌症等大病。
所以做人,收得住脾气,才能留得下福气。性格越急,智慧越低;脾气越大,快乐越少;脾气越温,福报越深。
如果你是对的,你没必要发脾气;如果你是错的,没资格去发脾气。能够控制脾气的人,才会化解一切烦恼于无形,理智冷静地解决了问题。
人只要脾气好,凡事就好了。好脾气则是一缕春风,让你心情愉悦,身边的人也会跟着快乐。正如刘墉说的,你控制脾气能力,最能看出你的自制力和修养。所以,控制情绪,才是一个人真正高情商的表现,也是身体健康的保证。

思考无限本人 发表于 2024-5-31 07:36

前段时间治疗了很多例腹痛的患者,有效的占多数,也有没有效果的,我都跟病人交代,如果疑难杂症诊疗三次,如果仍没有效果,还是另请高明吧,毕竟咱水平有限,不能耽误病人的病情。 但仍是对于有些难以治愈的腹痛案例心有不甘,中医就是要不断的学习进步中成长,就如同民国医易汇通大家袁树珊所言“半日临症,半日读书!”,只有不停的思索失败的案例,医术才能得到长足的精进。
      很久之前,我的辞职医院的同事,王宁元医生给我发过一篇写关于腹诊的文章,写的很有水平,王医生师从日本汉方家大冢敬节一派,对腹诊有独特的传承和见解,这方面还是很有创见的,再次反复研习腹诊的知识,并通过不断结合其他大师级中医的理论及案例,比如刘渡舟就在医案中写过关于小建中汤治疗脐部疼痛的案例,比如张庆军就在其书中介绍了腹部疼痛的方证对应方法,让初学经方都能够有依据的快速掌握,等等,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让临证起来有思路,不至于束手束脚,完全摸不着头脑。   无论经方还是验方,只要能治好病便是好方,所以做实践派的中医,比起纯粹的理论要强很多,很多医生讲起课来头头是道,但一到临床便全然不去按舌脉四诊看病,全然变成了西化的中医,我经常跟学生提,西医一定要学习,不仅要学习,而且要比西医还要了解西医,才能在临证中少走弯路,但临床治病,一定不要按西医的思维去治疗疾病,而是要按传统的四诊辨证来开中药,开针方,中医西医本来体系不同的两门医学,都各有特色,各有优缺点,没有谁可以超越谁,做到中西医结合很难,但我经常提及汇通中西,而不是中西医结合,汇通派是清代著名医家王清任、唐荣川、张锡纯为代表的,贯通中西的一种独特流派,就是西医不仅要掌握,而且通透,甚至临证中也可以适当的用西药来治疗一些比较有特点的疾病,但当临证治病时西医的检查化验只是一个参考,最后落到实处的仍是用中医的思维去看诊。https://mmbiz.qpic.cn/sz_mmbiz_gif/mt4UfuArQ976xlFNOicDoqFicGexCJhCNVZNoibHkyZpsJlvKJouc8MFx6SJeVpFicTEicLWic2oibx2w3mxboX3NQGdw/640?wx_fmt=gif&from=appmsghttps://mmbiz.qpic.cn/sz_mmbiz_jpg/mt4UfuArQ976xlFNOicDoqFicGexCJhCNV3CmceRVtBfEGhorOkY3ia4gu8zp1jZdholttlbzRla4XW99p4CmlrXw/640?wx_fmt=jpeg&from=appmsg
WARM WINTER   此图为我查阅各种资料绘制出的腹部疼痛以及压痛部位的用方,比如右胁肋部疼痛用推气散,左血右气的理论,此为春生道长的书中提及,临床中我验证了很多次,均效果显著,因此在图中绘制出来,已提醒,辨证用药的同时,根据患者胁部疼痛的部位也可以合方。   而脐部正中上方的一小块疼痛,是日本汉方大师大冢敬节的经典用法,葛根汤证的判定,比如患者有鼻窦炎、结膜炎,同时有口渴,腹诊脐上有明显的压痛,绝对可以按葛根汤应用,效果确实很好,这也是我读了王宁元所翻译的书中所读到的,临床中一一验证过,却有神效的方法,书中还提到了正中芯,腹部不仁用八味肾气丸等方法,都是不错的经验,反复读书确实可以提高自己的认识,所以中医不要固执的分科,中医不必分细,一定要博览群书,善于临证,才是做为当代中医的实践派。   根据河北名老中医刘保和经验,脐上一寸压痛──膈下逐瘀汤加减,脐右下两横指压痛──少腹逐瘀汤加减,脐左下两横指压痛──桂枝茯苓丸加减,本图均已详细绘制出。   而其他腹诊部位结合了汉方腹诊法,张庆军经方腹诊图,以及刘渡舟等经方大家的临证方法,将图绘制的更详尽,更直观,让初学中医的少走弯路。   再高明的中医也只能说治愈率高,但不代表什么病都可以医治好。每个医生都有自己的局限性,要有这个认知。我经常跟患者提,如果我这里诊治三次无效,那么一定要“另请高明”,为什么要三次呢,因为中药往往有一个量的积累,很多医案也都是,头两次效果并未显现出来,但第三次再诊的时候便显现出效果了。但如果三次就诊后完全一点没有效果,那只能说是自己水平有限了,还真的是另请高明吧。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趋势为王7773等论坛的大夫们请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