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随风转 发表于 2023-8-28 11:37

房地产链条的主要因素回顾

这个行业的本质还是借钱干活的模式,那么融资就是其最直接的因素,二级市场对此的敏感性挺高。
1、房地产行业三道红线标准从2021年1月1日开始实施,对比图表,这个时候房地产股票基本构筑了双头或者复杂头部,该因素的相关性非常准确;
而房住不炒的说法是16年就开始提出,回头看那还只是个某些层面的口号;

2、今年房地产行情上月一波,目前一波,对应的政策前明是城中村改造,这次是融资和首付比例等的变化,这次明显带来了销售端的刺激,对应的建材家居板块才有了明显的起色;

3、三条红线的改变后面如果有,那就是动真格的了,股票估值角度肯定还会有空间;

先跟踪跟踪,也确实感觉这么大国家,把房地产打死也不现实,目前是个纠偏的过程。












时之砂 发表于 2023-8-28 14:24

不是上市的怎么融资呢?银行是否放开相关政策。
记得前几年很多公司为了融资需要,把置业两个字去掉,经营范围调整去除房地产开发......
项目贷如果没有稳定的经营收入很难批

往事随风转 发表于 2023-8-28 14:28

房地产公司基本都要上市才有更巧妙的融资手段。

现在肯定更严格了,该行业上头意思应该也是求稳,让央企的地产公司把基本盘控好,不光房地产,我看其他行业上头也是这个路子,稳为主,创新难度很大了,股市慢慢搞不好也是边缘化了。   希望不要如此。

时之砂 发表于 2023-8-28 14:46

我觉得这个市场要活,首先政府要摆开架势加入投入,各类民生工程、工业、商业服务等,不能一直停留在规划层面,现在各个施工企业都是到处找项目,一个小标上百家在围,有的企业纯粹为了养人,不管成本。
其实应该政府在财政方面多偏向基建方面投入,以点带面,逐步搞活市场,政府或者地方城投公司不带头谁能带头,房地产只是一方面,但是往往现实是房地产不行了,财政收入减少,财政收入减少了就降低各类投入,没事出个针对购买端的政策:认房不认贷、降低二套房首付比例、契税返还、提高贷款比例、商转公等等,但没解决根本问题。

往事随风转 发表于 2023-8-29 09:38

房地产反应还是比较明显。

放开融资后,它们跌了2年多了,有些估值角度的修复也正常。

20%-40%大票涨幅,是初步的预期。

大霄脑残粉 发表于 2023-8-30 22:02

有的地方不是唱出五折卖房了?感觉只是回光返照,火起来不容易,沉下去也见不得好

碧云之声 发表于 2023-8-31 07:03

违背市场规则,再动真格的了,是纠偏过程的痛

往事随风转 发表于 2023-8-31 16:41

:@:@:@

往事随风转 发表于 2023-8-31 20:54

二级市场多少还是叠加情绪了。

继续等了

往事随风转 发表于 2023-9-1 06:02

不同阶段市场交易的主要矛盾是什么,也是这个阶段图表体现的。
房地产到了今天,地方、居民、国家三大部门不得不面对巨额债务的解决方案了,刚好这些天不少机构也热议这个事情,其实大家都懂,也都不想说破。
1、效仿美国是不行的,咱目前还是没有美国的霸主地位,不能通过传导到其他国家来化解债务;
2、日本通过老百姓和部分企业的长期努力化解了小30年;
3、咱国家中央政府特点是不会轻易给下面买单的,但老百姓去买单那是市场行为;

但你说当年谁在两会上说中国居民资产负债表是健康的,存在加杠杆的可能,这些连起来看看,把地产20年做个超大局的各类人,还真是牛逼啊。
当年的朱丞相,师承香港富商,央行-地产商-政府,庞大的链条,积重难返,但也到了该出个方向的时候了。

往事随风转 发表于 2023-9-1 07:22

转点历史资料:
就在所有城市一筹莫展时,1998年,安徽芜湖搞出一波“骚操作”:芜湖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将6个基础设施项目打包,以土地出让收益作为质押,由芜湖市财政部门提供还款承诺的方式进行增信,以“打捆借款”的形式与国家开发银行签订10年期10.8亿元的借款合同。

这种以土地价值为基础、不形成政府显性债务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模式,被称为“芜湖模式”,成为此后城投平台业务开展的原始范本。

这个模式其实非常简单,地方政府不是没有钱么,但手里有土地啊,只需将土地注入到一个实体性质的公司,作为银行贷款的抵押物,就可以拿到钱了。

各地政府恍然大悟,纷纷成立专门的平台公司,利用国有土地资源优势,将土地注入平台公司,平台公司也可获得银行贷款的抵押物,从而进行贷款,各地政府依靠城投大举债大发展的时代到来了。

那个时代,国开行就是陈元的,国开行的资本金呢,是财政部划拨的,这个就很耐人寻味了,据说朱丞相不太认同这个做法,可是陈哪里理会他啊,阶级都不对等。

要说这个掀起后面城投债模式也不为过,但后面更重要的是土地-房产的链条的打开,这个也拜后面历任政府所赐。

往事随风转 发表于 2023-9-1 08:03

所以,真正能给政府建议实务经验的经济学家,必然得到重用而且保护起来,比如那个汤敏,功劳就是1999年的高校扩招,其时任亚洲开发银行驻北京代表处首席经济学家,这种策略的发起和执行,体现了这类经济学家的深厚理论功底和揣摩上意的本事,得到中央地方的整体信赖,后面各个学院的兴起,扩建,大家都受益。

哪怕学生的上学学费高了,大部分家长还是愿意付出的。

往事随风转 发表于 2023-9-1 08:04

更牛逼的就是朱丞相时代的吴敬琏,大家知道他更多是关于改革、私营企业的论述,但在199几年的时候,就能够和中央提出通过货币发行的模式搞基建,提高GDP,时点和勇气还是很厉害的。

人称吴市场。

往事随风转 发表于 2023-9-1 08:08

转:
2008年全球遭遇金融危机,国家为了刺激经济,推出了4万亿的投资计划,各地更是大搞基建投资,城投债规模急剧增加。

虽然一年后,中央开启了城投债的清理整顿,但收效甚微。

2012年,各地泛滥的城投债终于引起中央警惕,开始控制地方债务规模,但由于货币政策宽松和稳增长压力,城投债规模依然在快速增加。

此时,全国城投债规模超过3000亿,如果及时得到控制,也不至于后来出现如此庞大的债务风险。

---08年那届的中央政府还是很克制的,09年就开始收紧之前4万亿的跟风行为,其实这点当时经济界认为中央政府小题大做,没必要这么快收紧,代表人物就是余永定,此人也是货币政策的幕僚之一,他极力认为中央政府可以举债,不必过早退出刺激政策的主要吹鼓手,对其了解不多,不发表意见。他的书太阳底下无新鲜事,我倒是买过看了一些。

往事随风转 发表于 2023-9-1 08:11

2012年全国城投债规模超过3000亿,截至2014年末,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余额15.4万亿,负有担保责任以及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8.6万亿,合计24万亿。截至2022年底,全国城投债务达到65万亿。

---激增的时期也很微妙吧。    欺负新人不懂经济的典型了。 :lol:lol:lol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房地产链条的主要因素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