酉友 发表于 2007-11-4 14:35

<DIV class="title p_t5" align=center> <SPAN class=org></SPAN></DIV>
<DIV class="f14 m_t15 l22" id=__content style="FONT-SIZE: 14px">  管理层悄悄调控股市<BR><BR>  --兼谈经济热点<BR><BR>  决心摆脱"次债"危机,美联储再降息美联储再次降息,使美国利率降到4.5%,它的目标很明确:美国经济运行情况虽有隐忧,但还可以。但"次级债危机"尚未完全过去,阴云还在。它一定要完全扫掉这片阴云,让贷款买房者还得起债。同时,它决不容忍美国经济被房地产市场过度萧条及次级债危机拖下去。<BR><BR>  这样,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从格林斯潘到伯南克,这两位美国中央银行--美联储主席,对美国经济的实事求是,及小心翼翼地调控宏观经济的风格,他们对货币政策的运作,总体上是较贴近市场实际,令人信服赞叹的。<BR><BR>  我相信,他们(作为一个决策班子),一定还会与美国经济同呼吸、共命运的。<BR><BR>  当然,美国人有时也很无赖,"次级债危机"是个典型案例。没有能力还款的家庭与个人,你凭什么借钱给他们?再弄个利息很高的次级债出来勾引各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来买,这不是诱人吸毒吗?这种事,发生在其他国家,早就为千夫所指了,而今发生在美国,人们只能无奈地耸耸肩。这就是美国人的逻辑,你要高利息,就得承担高风险。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国的央行、商业银行应该从中汲取些什么吧。<BR><BR>  美国又降息了,中国怎么办?<BR><BR>  据说一份调查称,京城70%的经济学家、专家、学者主张加息。我一直反对这一做法,在本币升值时加息是有问题的。<BR><BR>  美国利率为4.5%了,中国利率为3.87%,扣税后为3.67%,利差仅0.82个百分点了。中国再加息吗,加到比美国利率还高?<BR><BR>  不错,有人说,"中国外汇管制很严,外国人也很重法制,因此,中国加息不会引入很多热钱。"那就试试看吧。资金如水,你人民币利率和我美元利率一样,一年还可以升值5-6%,换成人民币的话,美国人一年可收益10-11%,只要能进来的就一定要进来了。<BR><BR>  须知,在香港、澳门、新加坡,人民币与美元、港币是每日每时可自由兑换的。热钱肯定能进来。<BR><BR>  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面临严峻挑战。<BR><BR>  笔者的观点是:不加息,准备金率还可提高,央行票据还可发,人民币升值可加快。对股市抱宽容、理解态度。对股市的调控,一定要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弄得不好,就会出大问题。<BR><BR>  房地产新政绩资源税改革及其他在买第二套房贷款利率上升后,上海房市一时出现了观望局面。但一般估计也很难跌得深。无论什么具体规定、措施,对供需矛盾的影响只是暂时的。<BR><BR>  不过,我认为对为期20-30年第一套房屋贷款利率不能再加了。有些经济学家对加息几乎是幸灾乐祸。结果是房价依然不跌,老百姓买房的负担又很重。--加息只会引诱更多外资热钱进入中国,而很难将经济与房产冷下来。解决房地产的症结在于增加供给。<BR><BR>  资源税可能改革,导致有色金属大跌一场。其实,即使从价征收,只要供需矛盾在,就会转嫁到市场价格上去。茅台、五粮液税何其重,效益又何其好。<BR><BR>  中美股市没有长期的根本的联动性中国股市现在无形之中已经成了世界股市的一部分,美国跌、欧洲跌、日本跌,我们就跟着跌。美欧日涨,我们也涨。其实,中外股市没有根本的联动性。美国美元在贬值,中国人民币在升值;美国房地产在跌,中国房地产在涨。中国经济增长极其强劲,完全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经济,加之人民币不能完全自由兑换,仍然有约50%的国家股、法人股不能流通。国情迥异,股市为什么要受他们的影响呢?没办法。很多基金的操盘手都是高校毕业的,甚至是"海归",他们都崇尚跟着美国走。但这种联动性早晚会被打破,中国股市即使出现调整和波动,也是阶段性的。而其他国家的股市则不然。<BR><BR>  要适度控制仓位时间已进入2007年11月了,岁末年关快到了,据悉,中国诸多银行的贷款额度用完或不多了。企业借钱困难了,要等一段时间各家商业银行才会开闸放水,资金才会回来。M2(通货加活期存款加定期存款)已高达39万亿之多,存贷差高达11-12万亿;城乡居民存款(股市市值这么大了),还在17万亿之上,但就是今年贷款额度不多了。要控制贷款增长。<BR><BR>  总有点搞不懂,这么大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又这么快,怎么贷款还有这么严的额度管理,世界各国也这样吗?<BR><BR>  此外,新基金有近2个月未发了。实际上,管理层在悄悄调控股市。但人民币升值在"十 七 大"后加快了,外资一定还在进入,基础货币、外汇占款一定还在被动地投放,它们还会流向社会。<BR><BR>  2006年11-12月年关岁末时,股市受影响不大,但当时上证指数仅1700点。今年呢,我们拭目以待。大家要适当控制仓位,选好个股。(四川金融投资报 谢百三)</DIV>

酉友 发表于 2007-11-4 14:36

李志林:评股市过热应求真务实<BR><BR>  到了6000点上方的位置,批评股市"过热"的声音不绝于耳。格林斯潘认为中国股市"是个迟早要破灭的投机性泡沫",有媒体放出"不排除政府用行政手段进行干预"的狠话,引发相当多的个股10天跳水20-30%的大动荡。我认为,评判股市"过热"应求真务实对症下药,既要对表象上的"过热"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又要对深层次的"过热"引起高度警觉。<BR><BR>  1、不能将指数涨幅与股价涨幅划等号。从指数涨幅看,两年来上证综指涨了5倍,今年涨了150%,确实可以得出"过热"的结论。但千万别忘了指数上涨的虚假成分。一是上证综指是将三分之二的非流通股一起计入指数;二是工行、中行等大盘股上市当日即计入指数,至少吞吃了几百点指数,容易快涨;三是超大盘股的巨幅上涨,虚增了指数,如中石化、宝钢涨7倍,招行、浦发行涨8-10倍,联通涨5倍,长电涨4倍,平安涨3倍,工行、中行均涨1.8倍,人寿涨1.5倍。但是,从平均股价来看,两年来从6元涨到18元,仅3倍,今年从12元涨到18元,仅涨50%,指数与股价之间存在巨大的反差。尤其是10月份在指数上涨10.7%情况下,80%的股票反而下跌10-30%,只相当于3000-4000点的水平。故不能仅就指数涨幅笼统地批评股市"过热"。<BR><BR>  2、不能以静态市盈率估值排斥动态市盈率估值。时至11月,照理,06年报表应成为过去时。但是,许多人批评股市"过热"、估值高达70倍市盈率的根据依然是06年报表的数据,是静态考量,甚至是过去时考量。如果按照07年前三季业绩作动态估值,平均市盈率仅42倍左右,得不出"股市风险急剧积聚"的结论。<BR><BR>  3、不能老是拿日本股市泡沫崩溃与当下中国股市作简单类比。<BR><BR>  当时日本股市市盈率高达110倍,而现时中国股市市盈率仅42倍;当时日本实体经济过度扩张,不可延续,而时下中国经济在连续30年以9.7%的速度高增长基础上,还能保持20年的高增长(温总理语);当时日本企业大量使用银行货款炒股,将获利做进利润,而时下中国股市严禁用银行贷款炒股;当时日本银行形成巨额坏呆账,陷入危机,而时下中国的银行业走上良性发展轨道,处历史最好时期;当时日币升值到顶峰,而时下中国人民币升值还刚刚开始。可见,中国股市不存在日本股市那样的泡沫崩溃的那种条件。<BR><BR>  4、不能对一二级市场的估值采用双重评判标准。现在整个市场广大投资者都对一件奇了怪的事感到百般不可思议:一方面批评42倍市盈率的股市二级市场是过热,另一方面却容忍并批准一级市场以高市盈率发行超大盘新股,如中油服、建行33倍,神华44.76倍,人寿97.6倍,中国远洋98.7倍,实令人无所适从。<BR><BR>  5、不能忽视现有新股发行方式对中国股市"过热"的推波助澜作用。前几年新股发行市盈率限定在20倍以下,并向二级市场配售,由于一二级市场唇齿相依,故当时的平均市盈率维持在30-40倍。而现实行机构询价,并聚积了3.37万亿专门从事无风险套利的一级市场打新大军,由于中签率极低,造成供不应求假象,筹码又大多在机构手中,容易被操纵。于是,大盘新股上市当日市盈率便炒高到七八十倍,上百倍,抬高了整个市场的市盈率。如果能像香<A href="http://hkstock.cnfol.com/"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53c3>港股</FONT></A>市,大盘新股发行人人中签1000股,就不可能出现上市便狂炒的局面。例如,以4.22元发行的中石化上市后,曾跌破发行价两年。关键是发行机制和利益倾斜有问题。<BR><BR>  6、不能否认大盘蓝筹股泡沫。<BR><BR>  今年中国股市的壮举就是将大盘蓝筹股市盈率狂炒到30-40倍。这正是股市"过热"的症结。因为这些大盘股,论送股,没有可能,论分红,不抵银行利息;所谓的"价值投资"其实是空的,只是概念。而国外成熟股市,大盘蓝筹股的市盈率仅十几倍,如汇丰、通用、可口可乐16-18倍,埃克森美孚石油、英国石油12-13倍,钢铁股10倍,且一年均几次分红,大大超过银行利息。因此,抑制中国股市"过热",首先要从挤蓝筹泡沫做起,还指数和股价以真实面目。<BR><BR>  7、中国股市最大的"过热"乃是规模扩张过热。第一,从市值看,2005年6月998点时,中国股市流通市值仅7000亿,总市值2.3万亿。仅用了两年,流通市值便达9万亿,总市值达28.5万亿,分别扩张了12.8倍和12.4倍,远远超过指数和股价涨幅。第二,从证券化率看,仅仅两年,就从15%上升到135.5%,涨幅高达9倍,跃居世界第四,增速实在太快。第三,从流通市值与居民金融资产比例看,9万亿除以9万亿加17万亿储蓄,高达34.6%,而美国至今只有40%。然而,有关方面竟认为,当前中国股市最大的问题是供不应求,应加快红筹股回归和国有股减持,却从未用科学发展观来反省中国股市规模扩张过热中的弊病和风险,很少正视"5·30"以来,尤其是9月以来超大盘股快速扩容后绝大多数投资者的财富缩水所暴露的市场供大于求、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我认为,股市规模扩张过热要比经济过热和股票二级市场"过热"严重得多,值得管理层和市场人士高度警觉,放慢大盘股扩容节奏。

酉友 发表于 2007-11-4 14:37

顾铭德:调整与长牛共存<BR><BR>  在美联储宣布降息0.25个百分点的当天,美国商务部宣布三季度经济增长率达到3.9%的幅度。一系列经济数据表明美国经济原先担忧的放慢步伐,进入低迷期的概率明显下降。由此,美联储再次降息的概率相应减小。国际资金向亚太新兴经济体转移的规模和趋势放缓。香港金管局捍卫港币联系汇率制的压力相对缓和,香<A href="http://hkstock.cnfol.com/"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53c3>港股</FONT></A>市再次大幅度上涨的概率正在降低。前段时间,大陆市场资金和国际游资集中流向港股,使香港恒生指数两个月急升55%。香港证监会以《慧博士》专栏形式提示投资者注意市场风险。但是,由于美国经济看淡和美联储降息在即,国际资金加上大陆游资涌入港股,致使香港股市出现历史上少见的短期内股价大涨现象。<BR><BR>  如今,港股继续大涨将受到两方面因素制约,只要美国经济增长强劲,石油价格居高不下,国际资金继续流向港股的势头就会减弱,同时,国内宏观调控加大力度,货币政策相对紧缩使流向股市包括香港股市的资金在短期内相对减缓。昨日港股暴跌逾千点,即是反应。十一月份是国内银行和企业及各方面资金相对紧缺的季节。这种季节对沪深股市已经产生调整压力。这种压力在下周和整个十一月会持续表现。本周由于认购中石油资金获释,市场步入阳线为主的反弹期。下周由于解冻资金效应释放,市场需要重新探寻方向。<BR><BR>  我们关于牛市仍在短期需要调整的基本观点没有任何变化。三季度上市公司报表数据显示,证交所上市公司前三季度每股税后平均利润达到0.29元水平,超过去年全年的水平。但是,目前平均股价上海为18元,深圳为20元。市场需要时间来认可和消化这个平均股价。这就需要经过相应时间的股价调整。从各板块的市场表现看,金融地产股随着近期人民币升值步伐加快,其股价领先于大盘指数,但是同样出现滞涨现象,大批中小盘股价近几周跌幅很大,市场增量资金明显减少,成交量难以放大,即使在认购中石油资金解禁后,市场成交量也难以放大。<BR><BR>  中石油上市之后,股指<A href="http://futures.cnfol.com/"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53c3>期货</FONT></A>推出的条件更成熟,时间更近。<A href="http://gzqh.cnfol.com/"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53c3>股指期货</FONT></A>推出后对市场格局将会产生重大影响。这种影响目前很难预测。大盘股受期货指数将要推出影响已经被各类大机构高度持有。近期市场处在大变动之前的相对平静的状态。股价指数继续小幅调整的概率比较大。从资金面状况看,行情重新上涨的时间段早在12月中下旬,晚在明年1月份左右。在此期间,港股直通车和港股的市场表现与沪深股市的关联性越来越强。( 顾铭德  四川金融投资报)<BR><BR>   皮海洲:“二八现象”短期不改<BR><BR>  自"5·30"之后,股市总体呈现为一种"二八现象",近期表现尤为明显。这意味着绝大多数的投资者在过去一个月里只赚指数没赚钱,甚至是亏了钱。这也意味着目前的大牛市实际上只是一种"蓝筹股牛市",是与广大投资者的意愿相背离的。但尽管如此,在短期内要想改变这种"二八现象"是很困难的事情,这种"二八现象"在今后一个时期内还会继续下去。<BR><BR>  "5·30"暴跌导致"二八"<BR><BR>  众所周知,在今年行情的演变中,有一个非常明显的转折点,那就是"5·30"的暴跌。而在"5·30"之前,股市总体上表现为一种普涨的格局。但当时面对非蓝筹股的上涨,市场上讨伐之声不绝,认为股市鸡犬升天,认为股市正在制造泡沫,认为股市的风险正在加大,结果一轮轰轰烈烈的非蓝筹股的普涨行情,遭到了管理层的弹压。5月30日,财政部作出大幅提高股票交易印花税的决定,股市因此而连续暴跌。正是经过这次暴跌,股市热点发生重大变化,蓝筹股得以重新崛起。可以说,"二八现象"的出现正是政策导向的结果。<BR><BR>  同时,也正因为有了"5·30"的暴跌,一些非蓝筹股在此次暴跌中遭遇重挫,投资者损失惨重,以致非蓝筹股的形象进一步受损。投资者远离非蓝筹股,而追捧蓝筹股,从而使得非蓝筹股的走势变得非常的疲软。大盘上涨时,这些非蓝筹股涨幅有限,甚至根本就不涨,而大盘下跌时,这些非蓝筹股也就成了下跌的先锋。这种走势又进一步动摇了投资者的持股信心,非蓝筹股稍有反弹,投资者就急于减仓出局。像上周三非蓝筹股的普涨也就仅仅维持了一天,周四又再次还原成"二八现象"。非蓝筹股这种越走越弱的走势,也从另一方面进一步促成了"二八现象"的出现。<BR><BR>  基金抱团取暖<BR><BR>  而作为机构投资者尤其是投资基金来说,蓝筹股本来就是它们的最爱。一方面,蓝筹股的流通盘相对较大,适合于这些拥有大资金的机构投资者的进出;另一方面,蓝筹股的数量有限,这不仅省去了选股的烦恼,而且在各路机构投资者的扎堆之下,正好可以抱团取暖,就算行情有什么不测,这些机构也可以在蓝筹股里御寒。此外,机构投资者对蓝筹股的炒作还可以打出"价值投资"、"理性投资"等漂亮旗号来为自己正名,对上可以应对监管部门的监管,对下也可以忽悠广大的中小投资者,引中小投资者来追高。更何况经过"5·30"的暴跌之后,投资者对非蓝筹股已经寒心,于是投资基金等机构投资者也就更加专注于对蓝筹股的炒作了。虽然这种炒作把蓝筹股也炒出一串串的泡沫出来,但在市场上没有更好的投资品种可供选择的情况下,这种带着泡沫的蓝筹股仍然还是机构投资者们的最好选择。毕竟在目前市场估值总体偏高,市场投资风险已大的情况下,这些机构更没有必要选择非蓝筹股来建仓,拥有蓝筹股才是积极的防御措施,毕竟它是各种机构抱团取暖的对象。<BR><BR>  股指期货的推出已经临近,要在股指期货的角逐中占据主动,机构投资者务必要拥有大量的权重股(权重股基本上也就是蓝筹股)。在这种情况下,机构投资者更加不可能抛弃手中的蓝筹股,而转向非蓝筹股的炒作;相反还会大量增持蓝筹股。像最近工行、建行、中行、中石化的持续走高,就是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大量增持的结果,即将上市的中石油,因为其第一权重股的地位,同样也将成为机构投资者争夺的对象。如此一来,要改变目前股市里的这种"二八现象",恐怕并非易事。(皮海洲  华夏时报)

酉友 发表于 2007-11-4 14:38

相关评论:<BR><BR>   中石油上市前的断想 不是牛市结束是牛市整固<BR><BR>  最近市场上出现了令人恐慌的“牛市结束论”,对此,我不敢苟同。<BR><BR>  首先,推动这轮牛市的几大动力并未释放完毕。人民币升值加快、经济持续高增长、股改后大股东利益诉求推动上市公司业绩高增长、注入优质资产整体上市等,这些牛市的动力无一有衰竭、结束的迹象,反而处在新的起点上。<BR><BR>  其次,中国股市6000点与日本股市39000点泡沫破裂没有可比性。当时日本股市市盈率高达110倍,而现时中国股市市盈率仅42倍;当时日本经济过度扩张,不可延续,而时下中国经济在连续30年高增长的基础上,还能保持20年的高增长;当时日本企业大量使用银行货款炒股,而时下中国股市严禁用银行贷款炒股;当时日本银行形成巨额坏呆账,陷入危机,而时下中国的银行业走上良性发展轨道,处于历史最好时期;当时日元升值到顶峰,而时下人民币升值刚刚开始……由此可见,中国股市不存在日本股市那样泡沫崩溃的条件。<BR><BR>  再次,股价涨幅远不及指数涨幅那么大。从指数涨幅看,两年来上证指数涨了5倍,今年涨了150%,确实能得出“过热”的结论。但千万别忘了指数上涨的虚假成分。一是上证指数是将三分之二的非流通股一起计入指数;二是工行、中行等大盘股上市当天即计入指数,至少吞吃了几百点指数;三是超大盘股的巨幅上涨虚增了指数。但从平均股价看,两年来从6元涨到18元,仅3倍,今年从12元涨到18元,仅涨50%,指数与股价之间存在巨大的反差。尤其是10月份在指数上涨10.7%情况下,80%的股票反而下跌了10—30%,提前作了充分调整,说明市场并未整体疯狂。<BR><BR>  又次,动态市盈率仍有上升空间。时至11月,2006年年报应成为过去时。但许多人批评股市“过热”、估值高达70倍市盈率的根据依然是2006年年报中的数据。如果按照2007年业绩作动态估值,平均市盈率仅42倍左右。<BR><BR>  但我强调牛市还在进行时并不是说年内最后两个月会一路呈“快牛”走势,而是认为需要作牛市整固。<BR><BR>  一是因为超大盘蓝筹股的扩容使市场出现供大于求的状况。从市值看,2005年6月998点时,沪深股市流通市值仅7000亿,总市值2.3万亿。仅过了两年,流通市值便达9万亿,总市值达28.5万亿,分别扩张了12.8倍和12.4倍,远远超过指数和股价涨幅。从证券化率看,仅仅两年就从15%上升到135.5%,涨幅高达9倍,跃居世界第四,增速实在太快。从流通市值与居民金融资产比例看,9万亿除以9万亿加17万亿储蓄,高达34.6%,而美国至今只有40%。然而有人认为当前中国股市最大的问题是供不应求,很少有人正视9月以来超大盘股快速扩容后大多数投资者的财富缩水所暴露的市场供大于求、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这也导致市场进行调整。<BR><BR>  二是因为超大盘蓝筹股的巨额获利盘需要消化。今年中国股市的壮举就是将大盘蓝筹股市盈率狂炒到30—40倍。对此,占流通市值28%的基金和44%的机构竟然振振有词地称“价值投资”、“完全合理”。其实这正是股市“过热”的症结所在。因为这些大盘股送股没有可能,分红不抵银行利息,所谓的“价值投资”其实只是概念。而境外成熟股市上大盘蓝筹股的市盈率仅十几倍,且一年几次分红,大大超过银行利息。因此,大盘蓝筹股的高估值不可持久,正如去年第四季度狂炒大盘股后于今年1—5月集体调整一样,年内大盘将在5500点—6000点作反复的箱形震荡整理,等待股指<A href="http://futures.cnfol.com/"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53c3>期货</FONT></A>的出台和年报的公布,而机会主要在有外延式成长性的二线蓝筹股中。<BR><BR>  (本文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企业与经济发展研究所所长、博士)

酉友 发表于 2007-11-4 14:40

明涨实跌的10月<BR><BR>  文兴<BR><BR>  进入11月的第一天,人们在早晨的新闻中获知终于来临的信息——成品油涨价了,看来CPI又有了上涨的动力了。<BR><BR>  国家发改委决定自11月1日起将汽油和柴油的全国平均零售基准价分别由每吨5480元和5020元调整为5980元和5520元。这个新闻来得正是时候,3.3万亿资金热捧的中石油下周就将上市,成品油涨价的消息无疑为中石油的定位再次添加高升的“燃料”,可以想象11月的A股市场一定是名副其实的“中石油月”。<BR><BR>  11月是“中石油月”,刚刚过去的10月是怎样的“月”呢?我们可以回顾一下,看看10月留给人们是怎样的感受。10月的开盘指数是5683点,月最高点是6124点,出现在10月16日。大涨之后迎来了大跌,高点之后的第8个交易日出现了月中最低点5462点,那天盘中反弹,收盘是5589点,总算比9月最高点高约40点。月K线是有70点上影线、221点下影线、实体为171点的阳线,其技术含义是上有压力下有强支撑的上升形态。<BR><BR>  但作为投资者而言,他们的感受完全不是这根K线所能表达的,不仅没有上涨的感觉,而给人以不断下跌的感受,这是怎么了?<BR><BR>  我们来看看个股,10月份沪深两市大部分股票是下跌的,1500多只股票中上涨的只有239只,下跌的股票却多达1164只,也就是20%股票上涨,80%股票下跌,又是一个典型的“二八行情”。10月份完全是大盘股的行情,以沪市为例,总市值排名前十位的股票全部是上涨的,排名前三位的工商银行、中国石化、中国人寿10月分别上涨了32.22%、36.27%和19.52%。这些超级大盘股上涨的代价就是大部分股票下跌,难怪看着10月月K线人们没有阳线的喜悦。<BR><BR>  让股民担心的是,有人说后市“二八行情”将成为一种常态,一种与人们看盘感觉不一样的现象,有“A股<A href="http://hkstock.cnfol.com/"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53c3>港股</FONT></A>化”的说法,股价两极分化将愈演愈烈。笔者发现香港有关部门最近也在频频地提醒股市投资者警惕风险,颇有点“港股A股化”的味道。看来两个市场从理念上开始接近了。<BR><BR>  另外,10月份的指数表现也使人不爽——上证180指数和沪深300指数10月K线均为高位十字星,沪深300指数更是一颗较为标准的高位阴十字星,是该指数设立以来首次出现,十字星在高位出现耐人寻味。<BR><BR>  经历了10月的动荡,人们多了些风险的感受,也体会到牛市中调整的厉害,但笔者还是欣赏这两句话:轻点位重趋势,轻价位重质地。前者指大盘,后者指个股,如此看来,10月的股市可以定义为“明涨实跌月”。希望满载期望的中石油能给人们带来实惠。<BR><BR>  (本文作者为杰兴投资总经理)

酉友 发表于 2007-11-4 14:41

变与不变的指数和个股<BR><BR>  陆水旗(阿琪)<BR><BR>  “5·30”之前的行情是散户“挑逗”机构,“10·1”之后的行情是机构“调戏”散户,大家似乎打了个平手。然而,账面上机构则是实实在在的大赢家,机构懂得布局和防御,散户只知猛冲乱打,这就是专业和业余的差异。近期,散户们有的时时担心大盘下跌,有的仍在义无返顾地等待8000点;而机构们“抓二弃八”,对大盘上下三、五百点的波动毫不在意,对后市走势心里也很有谱。一方面,机构手上抓的权重股本身就是大盘的导航仪;另一方面,指数<A href="http://futures.cnfol.com/"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53c3>期货</FONT></A>还未推出,行情远没到打破盘局的时候。<BR><BR>  有人说目前“不变的是指数,变化的是个股”行情是对指数期货出台后的预演。境外股市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在<A href="http://gzqh.cnfol.com/"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53c3>股指期货</FONT></A>推出前1至3个月,权重股的表现是最活跃的;但股指期货推出后,在现货与期货套利以及期货市场多空对峙的对冲作用下,权重股行情将回归平淡。这给当前及后市行情的指导意义是:1、在股指期货没推出前,权重股行情会继续“独霸天下”,指数难以大幅下跌;2、股指期货推出后,行情经过1至3个月的剧烈震荡而逐步适应之后,大盘与权重股都将回归平稳。股指期货推出后,权重股行情将会恢复其本性,走势会越来越迟缓,股性也会越来越呆滞,这意味着目前激情四射的权重股行情将来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来消化;3、如果股指期货在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推出,明年行情整体格局将趋于明朗,大盘大幅震荡后会逐渐收敛,收敛后伺机走高,在大盘震荡收敛中非成分股分化的现象会越来越严重,在权重股逐步迟缓后,2008年行情重心将整体上偏向于中小盘股。<BR><BR>  现在投资者尤其要注意的是,股指期货的推出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行情运行方式、资金流动、分析方法、操作模式等,这意味着原有的行情结构和秩序将改变,投资理念也将面临革新。以往A股市场传统的投资理念是,行情走得越高越注重股票的题材和概念;而成熟投资理念则是行情走得越高越要注重股票的投资价值。牛市无疑还将继续,但将来的牛市与之前牛市演绎的方式完全不一样,个股分化的现象也会更严重,这给人的启发是:如果现在和将来对一些劣质股仍以炒一炒或死等解套的方法来对待,非但会与未来的牛市无缘,还可能会导致牛市中的亏损。<BR><BR>  (本文作者为证券通专业资讯网首席分析师)

酉友 发表于 2007-11-4 14:42

何必老是拿巴菲特说事<BR><BR>  桂浩明<BR><BR>  沪深股市的第一权重股——中国石油马上就要在A股市场上市了,就在人们热议这家全亚洲最赚钱的公司在A股市场将如何定位时,不断有人提起被誉为“股神”的巴菲特最近大量减持中国石油H股的事。有意思的是,巴菲特的减持行为就发生在中国石油A股发行前不久,其减持的价格低于A股的发行价不少。正因这样,有人就很自然地提到:为什么巴菲特在卖,我们却要买呢?还有人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股神”都在卖了,可见中国石油股票的泡沫已经不小。进而言之,中国股市的泡沫恐怕更大。<BR><BR>  对于中国石油这样的股票该如何评价,应该说是见仁见智的事,也因为这样,股票在市场上才会有交易。但问题在于,现在卖出股票的是巴菲特,这就引起了关注。其实,直到现在,人们并不真正清楚巴菲特为什么要卖出中国石油。从表面看,这几年中国石油股价涨幅很大,适时落袋为安是可以理解的。但人们也有理由相信,从广义上说,投资活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些看上去无关上市公司的事情也可能导致买卖行为的出现。譬如某基金看好一只股票,但由于遭到巨额赎回,不得不忍痛卖出。现在的市场也给投资者带来了多种多样的选择,在不同的时期,最好的投资品种往往是不一样的。举例来说,本世纪初,国际上黄金与原油的比价大体上是1盎司黄金等于20桶原油,而现在1盎司黄金仅相当于9桶原油。这样的比价是否合理呢?会不会有人据此认为金价滞涨严重,而油价已超涨,因此主动调整投资结构呢?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因此人们真的很难说巴菲特卖出中国石油仅仅是出于估值上的原因。至少从一些报道看,某些不能为我们所认同的西方价值观对巴菲特减持中国石油多少还是有点影响的。<BR><BR>  既然现在谁也讲不清楚巴菲特为什么会如此坚决地卖出中国石油,那么,仅以他的行为来说明中国石油股价已经太高,或者推而广之,中国股票已经不能持有了,显然是有点牵强的。其实大家都明白,股市的涨跌有太多的原因,而且不同市场之间也有太多的差异,可以相互借鉴,但很难作出简单的类比。然而,尽管如此,现在还是不断地有人拿巴菲特卖出中国石油来说事,为什么?原因就在于巴菲特名声太大,他的观点很容易引起轰动效应。最近有不少海内外重要人士对中国股市发表过自己的观点,这些也被一些人当作金科玉律且屡屡作为看空中国股市的依据。这颇为让人不解,难道股市的走势就是取决于某些重要人士的观点吗?且不说这些观点发表时的背景及本质是否被准确表达(就像巴菲特卖出中国石油的举动未必被准确解读一样),如果不从市场的实际出发,而是仅仅靠引证别人的观点来立论,显然不是什么理性的研究,从中也得不出真正科学的结论。<BR><BR>  对于中国石油A股该如何定价,应当由境内的投资者结合公司、市场、资金等各方面的情况来作出选择。巴菲特的行为无疑会是其中一个参考因素,但显然不是最主要的因素。因此,现在谈到中国石油或者是中国股市就拿巴菲特来说事并不必要,也实在没有太大的意义。<BR><BR>  (本文作者为申银万国研究所首席分析师)

酉友 发表于 2007-11-4 14:43

中石油上市前的断想<BR><BR>  王利敏<BR><BR>  中石油A股将在下周登陆沪市。此时此刻,如果我们能平心静气地跳出该股上市后是涨还是跌的简单化思维,或许对目前的股市和近期的投资思路更有参考意义。<BR><BR>  第一、作为亚洲最赚钱的公司,中石油海归虽然是件好事,但它在A股市场以16.7元的高价发行是否有点让人遗憾。中石油H股在香港的发行价仅仅为1元多港元,巴菲特大赚特赚后抛空时的价格也不过只有十四、五港元。也就是说,经过<A href="http://hkstock.cnfol.com/"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53c3>港股</FONT></A>投资者大吃大嚼后由于“出口转内销”,超高价变成了“地板价”。<BR><BR>  第二、中石油海归后,该股市值将成为全球第一,超过美国的埃克森美孚。同为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目前二级市场的市盈率为13倍,全球第二大的英国石油市盈率约12倍,而中石油A股尚未上市,市盈率就已经20倍多,上市后股价如果翻倍,市盈率将达到40多倍。这么高的市盈率到底会降低还是抬高A股的总体市盈率?<BR><BR>  第三、据了解,众多中国神华上市首日没敢买的投资者都想在中石油上市首日介入,认为首日介入必定赚大钱。历史会重演吗?我们不妨看看中国神华上市首日的情况,当天面对开盘价68元的高价,一般投资者都不敢介入,结果被部分逆向思维的机构扫盘统吃。次日“龙虎榜”显示筹码均被机构扫清后,机构的轧空和炒新族的追涨导致了连续三个涨停。当市场纷纷看好该股将直奔100元时,机构又迅速将筹码扔给了追涨的各支“涨停板敢死队”。该股本周五的收盘价已从最高价94.88元跌至77.08元。<BR><BR>  第四、平心而论,近期“中”字头的股票受到市场的热捧,尤其是大盘新股几乎成为屡炒不败的“聚宝盆”。我们是否由此可以得出中石油继续会出现首日买进、一路狂飙的盛况?答案应该是不确定的。同样的“中”字头的中国银行,以3.99元高开后,连续下跌至3.22元才止跌企稳;工行今年1月大受市场追捧后,回调时间长达7个多月,套牢者直到今年8月才解放。<BR><BR>  第五、近来国际原油价格暴涨,国内成品油价格也大幅上调,这进一步强化了对行将上市的中石油的预期,近日中石化连连走高已说明这一点。从供求关系看,中签者胃口已吊高,炒新族激情正在燃烧,市场普遍将中石油首日开盘价看高到40元以上,当上一次没有首日介入中国神华成为一些投资者最大的憾事时,市场的轮回规律会不会重新显现:首日冲进中石油者全线被套,当日最高价成为短期天价?<BR><BR>  但愿笔者的想法只是杞人忧天而已。<BR><BR>  (本文作者为知名分析师)

酉友 发表于 2007-11-4 14:35

<DIV class="title p_t5" align=center> <SPAN class=org></SPAN></DIV>
<DIV class="f14 m_t15 l22" id=__content style="FONT-SIZE: 14px">  管理层悄悄调控股市<BR><BR>  --兼谈经济热点<BR><BR>  决心摆脱"次债"危机,美联储再降息美联储再次降息,使美国利率降到4.5%,它的目标很明确:美国经济运行情况虽有隐忧,但还可以。但"次级债危机"尚未完全过去,阴云还在。它一定要完全扫掉这片阴云,让贷款买房者还得起债。同时,它决不容忍美国经济被房地产市场过度萧条及次级债危机拖下去。<BR><BR>  这样,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从格林斯潘到伯南克,这两位美国中央银行--美联储主席,对美国经济的实事求是,及小心翼翼地调控宏观经济的风格,他们对货币政策的运作,总体上是较贴近市场实际,令人信服赞叹的。<BR><BR>  我相信,他们(作为一个决策班子),一定还会与美国经济同呼吸、共命运的。<BR><BR>  当然,美国人有时也很无赖,"次级债危机"是个典型案例。没有能力还款的家庭与个人,你凭什么借钱给他们?再弄个利息很高的次级债出来勾引各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来买,这不是诱人吸毒吗?这种事,发生在其他国家,早就为千夫所指了,而今发生在美国,人们只能无奈地耸耸肩。这就是美国人的逻辑,你要高利息,就得承担高风险。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国的央行、商业银行应该从中汲取些什么吧。<BR><BR>  美国又降息了,中国怎么办?<BR><BR>  据说一份调查称,京城70%的经济学家、专家、学者主张加息。我一直反对这一做法,在本币升值时加息是有问题的。<BR><BR>  美国利率为4.5%了,中国利率为3.87%,扣税后为3.67%,利差仅0.82个百分点了。中国再加息吗,加到比美国利率还高?<BR><BR>  不错,有人说,"中国外汇管制很严,外国人也很重法制,因此,中国加息不会引入很多热钱。"那就试试看吧。资金如水,你人民币利率和我美元利率一样,一年还可以升值5-6%,换成人民币的话,美国人一年可收益10-11%,只要能进来的就一定要进来了。<BR><BR>  须知,在香港、澳门、新加坡,人民币与美元、港币是每日每时可自由兑换的。热钱肯定能进来。<BR><BR>  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面临严峻挑战。<BR><BR>  笔者的观点是:不加息,准备金率还可提高,央行票据还可发,人民币升值可加快。对股市抱宽容、理解态度。对股市的调控,一定要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弄得不好,就会出大问题。<BR><BR>  房地产新政绩资源税改革及其他在买第二套房贷款利率上升后,上海房市一时出现了观望局面。但一般估计也很难跌得深。无论什么具体规定、措施,对供需矛盾的影响只是暂时的。<BR><BR>  不过,我认为对为期20-30年第一套房屋贷款利率不能再加了。有些经济学家对加息几乎是幸灾乐祸。结果是房价依然不跌,老百姓买房的负担又很重。--加息只会引诱更多外资热钱进入中国,而很难将经济与房产冷下来。解决房地产的症结在于增加供给。<BR><BR>  资源税可能改革,导致有色金属大跌一场。其实,即使从价征收,只要供需矛盾在,就会转嫁到市场价格上去。茅台、五粮液税何其重,效益又何其好。<BR><BR>  中美股市没有长期的根本的联动性中国股市现在无形之中已经成了世界股市的一部分,美国跌、欧洲跌、日本跌,我们就跟着跌。美欧日涨,我们也涨。其实,中外股市没有根本的联动性。美国美元在贬值,中国人民币在升值;美国房地产在跌,中国房地产在涨。中国经济增长极其强劲,完全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经济,加之人民币不能完全自由兑换,仍然有约50%的国家股、法人股不能流通。国情迥异,股市为什么要受他们的影响呢?没办法。很多基金的操盘手都是高校毕业的,甚至是"海归",他们都崇尚跟着美国走。但这种联动性早晚会被打破,中国股市即使出现调整和波动,也是阶段性的。而其他国家的股市则不然。<BR><BR>  要适度控制仓位时间已进入2007年11月了,岁末年关快到了,据悉,中国诸多银行的贷款额度用完或不多了。企业借钱困难了,要等一段时间各家商业银行才会开闸放水,资金才会回来。M2(通货加活期存款加定期存款)已高达39万亿之多,存贷差高达11-12万亿;城乡居民存款(股市市值这么大了),还在17万亿之上,但就是今年贷款额度不多了。要控制贷款增长。<BR><BR>  总有点搞不懂,这么大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又这么快,怎么贷款还有这么严的额度管理,世界各国也这样吗?<BR><BR>  此外,新基金有近2个月未发了。实际上,管理层在悄悄调控股市。但人民币升值在"十 七 大"后加快了,外资一定还在进入,基础货币、外汇占款一定还在被动地投放,它们还会流向社会。<BR><BR>  2006年11-12月年关岁末时,股市受影响不大,但当时上证指数仅1700点。今年呢,我们拭目以待。大家要适当控制仓位,选好个股。(四川金融投资报 谢百三)</DIV>

酉友 发表于 2007-11-4 14:36

李志林:评股市过热应求真务实<BR><BR>  到了6000点上方的位置,批评股市"过热"的声音不绝于耳。格林斯潘认为中国股市"是个迟早要破灭的投机性泡沫",有媒体放出"不排除政府用行政手段进行干预"的狠话,引发相当多的个股10天跳水20-30%的大动荡。我认为,评判股市"过热"应求真务实对症下药,既要对表象上的"过热"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又要对深层次的"过热"引起高度警觉。<BR><BR>  1、不能将指数涨幅与股价涨幅划等号。从指数涨幅看,两年来上证综指涨了5倍,今年涨了150%,确实可以得出"过热"的结论。但千万别忘了指数上涨的虚假成分。一是上证综指是将三分之二的非流通股一起计入指数;二是工行、中行等大盘股上市当日即计入指数,至少吞吃了几百点指数,容易快涨;三是超大盘股的巨幅上涨,虚增了指数,如中石化、宝钢涨7倍,招行、浦发行涨8-10倍,联通涨5倍,长电涨4倍,平安涨3倍,工行、中行均涨1.8倍,人寿涨1.5倍。但是,从平均股价来看,两年来从6元涨到18元,仅3倍,今年从12元涨到18元,仅涨50%,指数与股价之间存在巨大的反差。尤其是10月份在指数上涨10.7%情况下,80%的股票反而下跌10-30%,只相当于3000-4000点的水平。故不能仅就指数涨幅笼统地批评股市"过热"。<BR><BR>  2、不能以静态市盈率估值排斥动态市盈率估值。时至11月,照理,06年报表应成为过去时。但是,许多人批评股市"过热"、估值高达70倍市盈率的根据依然是06年报表的数据,是静态考量,甚至是过去时考量。如果按照07年前三季业绩作动态估值,平均市盈率仅42倍左右,得不出"股市风险急剧积聚"的结论。<BR><BR>  3、不能老是拿日本股市泡沫崩溃与当下中国股市作简单类比。<BR><BR>  当时日本股市市盈率高达110倍,而现时中国股市市盈率仅42倍;当时日本实体经济过度扩张,不可延续,而时下中国经济在连续30年以9.7%的速度高增长基础上,还能保持20年的高增长(温总理语);当时日本企业大量使用银行货款炒股,将获利做进利润,而时下中国股市严禁用银行贷款炒股;当时日本银行形成巨额坏呆账,陷入危机,而时下中国的银行业走上良性发展轨道,处历史最好时期;当时日币升值到顶峰,而时下中国人民币升值还刚刚开始。可见,中国股市不存在日本股市那样的泡沫崩溃的那种条件。<BR><BR>  4、不能对一二级市场的估值采用双重评判标准。现在整个市场广大投资者都对一件奇了怪的事感到百般不可思议:一方面批评42倍市盈率的股市二级市场是过热,另一方面却容忍并批准一级市场以高市盈率发行超大盘新股,如中油服、建行33倍,神华44.76倍,人寿97.6倍,中国远洋98.7倍,实令人无所适从。<BR><BR>  5、不能忽视现有新股发行方式对中国股市"过热"的推波助澜作用。前几年新股发行市盈率限定在20倍以下,并向二级市场配售,由于一二级市场唇齿相依,故当时的平均市盈率维持在30-40倍。而现实行机构询价,并聚积了3.37万亿专门从事无风险套利的一级市场打新大军,由于中签率极低,造成供不应求假象,筹码又大多在机构手中,容易被操纵。于是,大盘新股上市当日市盈率便炒高到七八十倍,上百倍,抬高了整个市场的市盈率。如果能像香<A href="http://hkstock.cnfol.com/"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53c3>港股</FONT></A>市,大盘新股发行人人中签1000股,就不可能出现上市便狂炒的局面。例如,以4.22元发行的中石化上市后,曾跌破发行价两年。关键是发行机制和利益倾斜有问题。<BR><BR>  6、不能否认大盘蓝筹股泡沫。<BR><BR>  今年中国股市的壮举就是将大盘蓝筹股市盈率狂炒到30-40倍。这正是股市"过热"的症结。因为这些大盘股,论送股,没有可能,论分红,不抵银行利息;所谓的"价值投资"其实是空的,只是概念。而国外成熟股市,大盘蓝筹股的市盈率仅十几倍,如汇丰、通用、可口可乐16-18倍,埃克森美孚石油、英国石油12-13倍,钢铁股10倍,且一年均几次分红,大大超过银行利息。因此,抑制中国股市"过热",首先要从挤蓝筹泡沫做起,还指数和股价以真实面目。<BR><BR>  7、中国股市最大的"过热"乃是规模扩张过热。第一,从市值看,2005年6月998点时,中国股市流通市值仅7000亿,总市值2.3万亿。仅用了两年,流通市值便达9万亿,总市值达28.5万亿,分别扩张了12.8倍和12.4倍,远远超过指数和股价涨幅。第二,从证券化率看,仅仅两年,就从15%上升到135.5%,涨幅高达9倍,跃居世界第四,增速实在太快。第三,从流通市值与居民金融资产比例看,9万亿除以9万亿加17万亿储蓄,高达34.6%,而美国至今只有40%。然而,有关方面竟认为,当前中国股市最大的问题是供不应求,应加快红筹股回归和国有股减持,却从未用科学发展观来反省中国股市规模扩张过热中的弊病和风险,很少正视"5·30"以来,尤其是9月以来超大盘股快速扩容后绝大多数投资者的财富缩水所暴露的市场供大于求、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我认为,股市规模扩张过热要比经济过热和股票二级市场"过热"严重得多,值得管理层和市场人士高度警觉,放慢大盘股扩容节奏。

酉友 发表于 2007-11-4 14:37

顾铭德:调整与长牛共存<BR><BR>  在美联储宣布降息0.25个百分点的当天,美国商务部宣布三季度经济增长率达到3.9%的幅度。一系列经济数据表明美国经济原先担忧的放慢步伐,进入低迷期的概率明显下降。由此,美联储再次降息的概率相应减小。国际资金向亚太新兴经济体转移的规模和趋势放缓。香港金管局捍卫港币联系汇率制的压力相对缓和,香<A href="http://hkstock.cnfol.com/"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53c3>港股</FONT></A>市再次大幅度上涨的概率正在降低。前段时间,大陆市场资金和国际游资集中流向港股,使香港恒生指数两个月急升55%。香港证监会以《慧博士》专栏形式提示投资者注意市场风险。但是,由于美国经济看淡和美联储降息在即,国际资金加上大陆游资涌入港股,致使香港股市出现历史上少见的短期内股价大涨现象。<BR><BR>  如今,港股继续大涨将受到两方面因素制约,只要美国经济增长强劲,石油价格居高不下,国际资金继续流向港股的势头就会减弱,同时,国内宏观调控加大力度,货币政策相对紧缩使流向股市包括香港股市的资金在短期内相对减缓。昨日港股暴跌逾千点,即是反应。十一月份是国内银行和企业及各方面资金相对紧缺的季节。这种季节对沪深股市已经产生调整压力。这种压力在下周和整个十一月会持续表现。本周由于认购中石油资金获释,市场步入阳线为主的反弹期。下周由于解冻资金效应释放,市场需要重新探寻方向。<BR><BR>  我们关于牛市仍在短期需要调整的基本观点没有任何变化。三季度上市公司报表数据显示,证交所上市公司前三季度每股税后平均利润达到0.29元水平,超过去年全年的水平。但是,目前平均股价上海为18元,深圳为20元。市场需要时间来认可和消化这个平均股价。这就需要经过相应时间的股价调整。从各板块的市场表现看,金融地产股随着近期人民币升值步伐加快,其股价领先于大盘指数,但是同样出现滞涨现象,大批中小盘股价近几周跌幅很大,市场增量资金明显减少,成交量难以放大,即使在认购中石油资金解禁后,市场成交量也难以放大。<BR><BR>  中石油上市之后,股指<A href="http://futures.cnfol.com/"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53c3>期货</FONT></A>推出的条件更成熟,时间更近。<A href="http://gzqh.cnfol.com/"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53c3>股指期货</FONT></A>推出后对市场格局将会产生重大影响。这种影响目前很难预测。大盘股受期货指数将要推出影响已经被各类大机构高度持有。近期市场处在大变动之前的相对平静的状态。股价指数继续小幅调整的概率比较大。从资金面状况看,行情重新上涨的时间段早在12月中下旬,晚在明年1月份左右。在此期间,港股直通车和港股的市场表现与沪深股市的关联性越来越强。( 顾铭德  四川金融投资报)<BR><BR>   皮海洲:“二八现象”短期不改<BR><BR>  自"5·30"之后,股市总体呈现为一种"二八现象",近期表现尤为明显。这意味着绝大多数的投资者在过去一个月里只赚指数没赚钱,甚至是亏了钱。这也意味着目前的大牛市实际上只是一种"蓝筹股牛市",是与广大投资者的意愿相背离的。但尽管如此,在短期内要想改变这种"二八现象"是很困难的事情,这种"二八现象"在今后一个时期内还会继续下去。<BR><BR>  "5·30"暴跌导致"二八"<BR><BR>  众所周知,在今年行情的演变中,有一个非常明显的转折点,那就是"5·30"的暴跌。而在"5·30"之前,股市总体上表现为一种普涨的格局。但当时面对非蓝筹股的上涨,市场上讨伐之声不绝,认为股市鸡犬升天,认为股市正在制造泡沫,认为股市的风险正在加大,结果一轮轰轰烈烈的非蓝筹股的普涨行情,遭到了管理层的弹压。5月30日,财政部作出大幅提高股票交易印花税的决定,股市因此而连续暴跌。正是经过这次暴跌,股市热点发生重大变化,蓝筹股得以重新崛起。可以说,"二八现象"的出现正是政策导向的结果。<BR><BR>  同时,也正因为有了"5·30"的暴跌,一些非蓝筹股在此次暴跌中遭遇重挫,投资者损失惨重,以致非蓝筹股的形象进一步受损。投资者远离非蓝筹股,而追捧蓝筹股,从而使得非蓝筹股的走势变得非常的疲软。大盘上涨时,这些非蓝筹股涨幅有限,甚至根本就不涨,而大盘下跌时,这些非蓝筹股也就成了下跌的先锋。这种走势又进一步动摇了投资者的持股信心,非蓝筹股稍有反弹,投资者就急于减仓出局。像上周三非蓝筹股的普涨也就仅仅维持了一天,周四又再次还原成"二八现象"。非蓝筹股这种越走越弱的走势,也从另一方面进一步促成了"二八现象"的出现。<BR><BR>  基金抱团取暖<BR><BR>  而作为机构投资者尤其是投资基金来说,蓝筹股本来就是它们的最爱。一方面,蓝筹股的流通盘相对较大,适合于这些拥有大资金的机构投资者的进出;另一方面,蓝筹股的数量有限,这不仅省去了选股的烦恼,而且在各路机构投资者的扎堆之下,正好可以抱团取暖,就算行情有什么不测,这些机构也可以在蓝筹股里御寒。此外,机构投资者对蓝筹股的炒作还可以打出"价值投资"、"理性投资"等漂亮旗号来为自己正名,对上可以应对监管部门的监管,对下也可以忽悠广大的中小投资者,引中小投资者来追高。更何况经过"5·30"的暴跌之后,投资者对非蓝筹股已经寒心,于是投资基金等机构投资者也就更加专注于对蓝筹股的炒作了。虽然这种炒作把蓝筹股也炒出一串串的泡沫出来,但在市场上没有更好的投资品种可供选择的情况下,这种带着泡沫的蓝筹股仍然还是机构投资者们的最好选择。毕竟在目前市场估值总体偏高,市场投资风险已大的情况下,这些机构更没有必要选择非蓝筹股来建仓,拥有蓝筹股才是积极的防御措施,毕竟它是各种机构抱团取暖的对象。<BR><BR>  股指期货的推出已经临近,要在股指期货的角逐中占据主动,机构投资者务必要拥有大量的权重股(权重股基本上也就是蓝筹股)。在这种情况下,机构投资者更加不可能抛弃手中的蓝筹股,而转向非蓝筹股的炒作;相反还会大量增持蓝筹股。像最近工行、建行、中行、中石化的持续走高,就是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大量增持的结果,即将上市的中石油,因为其第一权重股的地位,同样也将成为机构投资者争夺的对象。如此一来,要改变目前股市里的这种"二八现象",恐怕并非易事。(皮海洲  华夏时报)

酉友 发表于 2007-11-4 14:38

相关评论:<BR><BR>   中石油上市前的断想 不是牛市结束是牛市整固<BR><BR>  最近市场上出现了令人恐慌的“牛市结束论”,对此,我不敢苟同。<BR><BR>  首先,推动这轮牛市的几大动力并未释放完毕。人民币升值加快、经济持续高增长、股改后大股东利益诉求推动上市公司业绩高增长、注入优质资产整体上市等,这些牛市的动力无一有衰竭、结束的迹象,反而处在新的起点上。<BR><BR>  其次,中国股市6000点与日本股市39000点泡沫破裂没有可比性。当时日本股市市盈率高达110倍,而现时中国股市市盈率仅42倍;当时日本经济过度扩张,不可延续,而时下中国经济在连续30年高增长的基础上,还能保持20年的高增长;当时日本企业大量使用银行货款炒股,而时下中国股市严禁用银行贷款炒股;当时日本银行形成巨额坏呆账,陷入危机,而时下中国的银行业走上良性发展轨道,处于历史最好时期;当时日元升值到顶峰,而时下人民币升值刚刚开始……由此可见,中国股市不存在日本股市那样泡沫崩溃的条件。<BR><BR>  再次,股价涨幅远不及指数涨幅那么大。从指数涨幅看,两年来上证指数涨了5倍,今年涨了150%,确实能得出“过热”的结论。但千万别忘了指数上涨的虚假成分。一是上证指数是将三分之二的非流通股一起计入指数;二是工行、中行等大盘股上市当天即计入指数,至少吞吃了几百点指数;三是超大盘股的巨幅上涨虚增了指数。但从平均股价看,两年来从6元涨到18元,仅3倍,今年从12元涨到18元,仅涨50%,指数与股价之间存在巨大的反差。尤其是10月份在指数上涨10.7%情况下,80%的股票反而下跌了10—30%,提前作了充分调整,说明市场并未整体疯狂。<BR><BR>  又次,动态市盈率仍有上升空间。时至11月,2006年年报应成为过去时。但许多人批评股市“过热”、估值高达70倍市盈率的根据依然是2006年年报中的数据。如果按照2007年业绩作动态估值,平均市盈率仅42倍左右。<BR><BR>  但我强调牛市还在进行时并不是说年内最后两个月会一路呈“快牛”走势,而是认为需要作牛市整固。<BR><BR>  一是因为超大盘蓝筹股的扩容使市场出现供大于求的状况。从市值看,2005年6月998点时,沪深股市流通市值仅7000亿,总市值2.3万亿。仅过了两年,流通市值便达9万亿,总市值达28.5万亿,分别扩张了12.8倍和12.4倍,远远超过指数和股价涨幅。从证券化率看,仅仅两年就从15%上升到135.5%,涨幅高达9倍,跃居世界第四,增速实在太快。从流通市值与居民金融资产比例看,9万亿除以9万亿加17万亿储蓄,高达34.6%,而美国至今只有40%。然而有人认为当前中国股市最大的问题是供不应求,很少有人正视9月以来超大盘股快速扩容后大多数投资者的财富缩水所暴露的市场供大于求、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这也导致市场进行调整。<BR><BR>  二是因为超大盘蓝筹股的巨额获利盘需要消化。今年中国股市的壮举就是将大盘蓝筹股市盈率狂炒到30—40倍。对此,占流通市值28%的基金和44%的机构竟然振振有词地称“价值投资”、“完全合理”。其实这正是股市“过热”的症结所在。因为这些大盘股送股没有可能,分红不抵银行利息,所谓的“价值投资”其实只是概念。而境外成熟股市上大盘蓝筹股的市盈率仅十几倍,且一年几次分红,大大超过银行利息。因此,大盘蓝筹股的高估值不可持久,正如去年第四季度狂炒大盘股后于今年1—5月集体调整一样,年内大盘将在5500点—6000点作反复的箱形震荡整理,等待股指<A href="http://futures.cnfol.com/"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53c3>期货</FONT></A>的出台和年报的公布,而机会主要在有外延式成长性的二线蓝筹股中。<BR><BR>  (本文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企业与经济发展研究所所长、博士)

酉友 发表于 2007-11-4 14:40

明涨实跌的10月<BR><BR>  文兴<BR><BR>  进入11月的第一天,人们在早晨的新闻中获知终于来临的信息——成品油涨价了,看来CPI又有了上涨的动力了。<BR><BR>  国家发改委决定自11月1日起将汽油和柴油的全国平均零售基准价分别由每吨5480元和5020元调整为5980元和5520元。这个新闻来得正是时候,3.3万亿资金热捧的中石油下周就将上市,成品油涨价的消息无疑为中石油的定位再次添加高升的“燃料”,可以想象11月的A股市场一定是名副其实的“中石油月”。<BR><BR>  11月是“中石油月”,刚刚过去的10月是怎样的“月”呢?我们可以回顾一下,看看10月留给人们是怎样的感受。10月的开盘指数是5683点,月最高点是6124点,出现在10月16日。大涨之后迎来了大跌,高点之后的第8个交易日出现了月中最低点5462点,那天盘中反弹,收盘是5589点,总算比9月最高点高约40点。月K线是有70点上影线、221点下影线、实体为171点的阳线,其技术含义是上有压力下有强支撑的上升形态。<BR><BR>  但作为投资者而言,他们的感受完全不是这根K线所能表达的,不仅没有上涨的感觉,而给人以不断下跌的感受,这是怎么了?<BR><BR>  我们来看看个股,10月份沪深两市大部分股票是下跌的,1500多只股票中上涨的只有239只,下跌的股票却多达1164只,也就是20%股票上涨,80%股票下跌,又是一个典型的“二八行情”。10月份完全是大盘股的行情,以沪市为例,总市值排名前十位的股票全部是上涨的,排名前三位的工商银行、中国石化、中国人寿10月分别上涨了32.22%、36.27%和19.52%。这些超级大盘股上涨的代价就是大部分股票下跌,难怪看着10月月K线人们没有阳线的喜悦。<BR><BR>  让股民担心的是,有人说后市“二八行情”将成为一种常态,一种与人们看盘感觉不一样的现象,有“A股<A href="http://hkstock.cnfol.com/"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53c3>港股</FONT></A>化”的说法,股价两极分化将愈演愈烈。笔者发现香港有关部门最近也在频频地提醒股市投资者警惕风险,颇有点“港股A股化”的味道。看来两个市场从理念上开始接近了。<BR><BR>  另外,10月份的指数表现也使人不爽——上证180指数和沪深300指数10月K线均为高位十字星,沪深300指数更是一颗较为标准的高位阴十字星,是该指数设立以来首次出现,十字星在高位出现耐人寻味。<BR><BR>  经历了10月的动荡,人们多了些风险的感受,也体会到牛市中调整的厉害,但笔者还是欣赏这两句话:轻点位重趋势,轻价位重质地。前者指大盘,后者指个股,如此看来,10月的股市可以定义为“明涨实跌月”。希望满载期望的中石油能给人们带来实惠。<BR><BR>  (本文作者为杰兴投资总经理)

酉友 发表于 2007-11-4 14:41

变与不变的指数和个股<BR><BR>  陆水旗(阿琪)<BR><BR>  “5·30”之前的行情是散户“挑逗”机构,“10·1”之后的行情是机构“调戏”散户,大家似乎打了个平手。然而,账面上机构则是实实在在的大赢家,机构懂得布局和防御,散户只知猛冲乱打,这就是专业和业余的差异。近期,散户们有的时时担心大盘下跌,有的仍在义无返顾地等待8000点;而机构们“抓二弃八”,对大盘上下三、五百点的波动毫不在意,对后市走势心里也很有谱。一方面,机构手上抓的权重股本身就是大盘的导航仪;另一方面,指数<A href="http://futures.cnfol.com/"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53c3>期货</FONT></A>还未推出,行情远没到打破盘局的时候。<BR><BR>  有人说目前“不变的是指数,变化的是个股”行情是对指数期货出台后的预演。境外股市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在<A href="http://gzqh.cnfol.com/"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53c3>股指期货</FONT></A>推出前1至3个月,权重股的表现是最活跃的;但股指期货推出后,在现货与期货套利以及期货市场多空对峙的对冲作用下,权重股行情将回归平淡。这给当前及后市行情的指导意义是:1、在股指期货没推出前,权重股行情会继续“独霸天下”,指数难以大幅下跌;2、股指期货推出后,行情经过1至3个月的剧烈震荡而逐步适应之后,大盘与权重股都将回归平稳。股指期货推出后,权重股行情将会恢复其本性,走势会越来越迟缓,股性也会越来越呆滞,这意味着目前激情四射的权重股行情将来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来消化;3、如果股指期货在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推出,明年行情整体格局将趋于明朗,大盘大幅震荡后会逐渐收敛,收敛后伺机走高,在大盘震荡收敛中非成分股分化的现象会越来越严重,在权重股逐步迟缓后,2008年行情重心将整体上偏向于中小盘股。<BR><BR>  现在投资者尤其要注意的是,股指期货的推出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行情运行方式、资金流动、分析方法、操作模式等,这意味着原有的行情结构和秩序将改变,投资理念也将面临革新。以往A股市场传统的投资理念是,行情走得越高越注重股票的题材和概念;而成熟投资理念则是行情走得越高越要注重股票的投资价值。牛市无疑还将继续,但将来的牛市与之前牛市演绎的方式完全不一样,个股分化的现象也会更严重,这给人的启发是:如果现在和将来对一些劣质股仍以炒一炒或死等解套的方法来对待,非但会与未来的牛市无缘,还可能会导致牛市中的亏损。<BR><BR>  (本文作者为证券通专业资讯网首席分析师)

酉友 发表于 2007-11-4 14:42

何必老是拿巴菲特说事<BR><BR>  桂浩明<BR><BR>  沪深股市的第一权重股——中国石油马上就要在A股市场上市了,就在人们热议这家全亚洲最赚钱的公司在A股市场将如何定位时,不断有人提起被誉为“股神”的巴菲特最近大量减持中国石油H股的事。有意思的是,巴菲特的减持行为就发生在中国石油A股发行前不久,其减持的价格低于A股的发行价不少。正因这样,有人就很自然地提到:为什么巴菲特在卖,我们却要买呢?还有人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股神”都在卖了,可见中国石油股票的泡沫已经不小。进而言之,中国股市的泡沫恐怕更大。<BR><BR>  对于中国石油这样的股票该如何评价,应该说是见仁见智的事,也因为这样,股票在市场上才会有交易。但问题在于,现在卖出股票的是巴菲特,这就引起了关注。其实,直到现在,人们并不真正清楚巴菲特为什么要卖出中国石油。从表面看,这几年中国石油股价涨幅很大,适时落袋为安是可以理解的。但人们也有理由相信,从广义上说,投资活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些看上去无关上市公司的事情也可能导致买卖行为的出现。譬如某基金看好一只股票,但由于遭到巨额赎回,不得不忍痛卖出。现在的市场也给投资者带来了多种多样的选择,在不同的时期,最好的投资品种往往是不一样的。举例来说,本世纪初,国际上黄金与原油的比价大体上是1盎司黄金等于20桶原油,而现在1盎司黄金仅相当于9桶原油。这样的比价是否合理呢?会不会有人据此认为金价滞涨严重,而油价已超涨,因此主动调整投资结构呢?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因此人们真的很难说巴菲特卖出中国石油仅仅是出于估值上的原因。至少从一些报道看,某些不能为我们所认同的西方价值观对巴菲特减持中国石油多少还是有点影响的。<BR><BR>  既然现在谁也讲不清楚巴菲特为什么会如此坚决地卖出中国石油,那么,仅以他的行为来说明中国石油股价已经太高,或者推而广之,中国股票已经不能持有了,显然是有点牵强的。其实大家都明白,股市的涨跌有太多的原因,而且不同市场之间也有太多的差异,可以相互借鉴,但很难作出简单的类比。然而,尽管如此,现在还是不断地有人拿巴菲特卖出中国石油来说事,为什么?原因就在于巴菲特名声太大,他的观点很容易引起轰动效应。最近有不少海内外重要人士对中国股市发表过自己的观点,这些也被一些人当作金科玉律且屡屡作为看空中国股市的依据。这颇为让人不解,难道股市的走势就是取决于某些重要人士的观点吗?且不说这些观点发表时的背景及本质是否被准确表达(就像巴菲特卖出中国石油的举动未必被准确解读一样),如果不从市场的实际出发,而是仅仅靠引证别人的观点来立论,显然不是什么理性的研究,从中也得不出真正科学的结论。<BR><BR>  对于中国石油A股该如何定价,应当由境内的投资者结合公司、市场、资金等各方面的情况来作出选择。巴菲特的行为无疑会是其中一个参考因素,但显然不是最主要的因素。因此,现在谈到中国石油或者是中国股市就拿巴菲特来说事并不必要,也实在没有太大的意义。<BR><BR>  (本文作者为申银万国研究所首席分析师)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管理层悄悄调控股市 不是牛市结束是牛市整固